返回

江湖与彼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廿四章:CCREC成立,推动行业进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双方合作方式进行初步探讨。

    3月4日:参加《新地产》“2008中国商业地产趋势研討会”

    3月5日: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商谈出版《中国商业地产年鉴》事宜。

    此次专委会只所以叫商业不动产而没有叫约定俗成的商业地产,我主要考虑中国商业地产的定义和概念应该改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商业不动产或不动产。这主要是彰显两个转换和升级:一是商业地产已不是中国开发商熟悉和习惯的地产或住宅的方式,而是资产的范畴和金融产品的理念。二是主流已不是销售物业,而是持有经营为主体,至少是租售结合。

    宏观经济与商业地产自身的发展周期、城市化的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人均收入增长包括消费理念的提高,特别是文化水平提高与休闲时间的增加,都促使中国的商业不动产进入一个相对成熟和快速提升时期。

    我认为中国商业地产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销售为主的商铺型方式;第二阶段进入销售与持有结合的状态,的一个模型就是现在主流开发商在坚持做的城市综合体,销售物业跟持有物业找到了较好的组合和一个相对良性的资金循环链;第三阶段未来一定会进入一个持有物业为主的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结合的阶段。

    在上次与聂会长沟通回京后,我首先在学员企业里筛选了近20家有代表性和类型性的企业作为发起机构的候选人并将以此成立理事会。提议推举媒体誉为“北万达,南宝龙”的宝龙地产做首届理事会会长单位,宝龙地产创始人董事长徐健康先生为理事会会长。并于2008年3月11日在北京召开了“CCREC发起机构会议”:

    《CCREC主要发起机构会议概要》

    时间:2008年3月11日

    地点:北京星河湾四季会所

    参会机构:“正大集团““宝龙集团”“中弘集团”“万科地产”“盾安地产”“国泰恒生集团”“力天集团”“鹏运地产”等

    参会人员:

    正大集团商业地产资深副总裁邢继宪,宝龙集团百润地产总经理洪群峰,中弘集团董事长王永红,上海万科地产董事长夏刚,江西万科副总经理姚仰发,盾安地产总经理张哲铭,国泰恒生集团执行董事闫家英,温州力天集团董事长曹绍国,鹏运地产董事长王欣荣等。

    专委会主任兼秘书长朱凌波,副秘书长李乐,主任助理兼咨询部部长孙博和研究部部长朱宏博等

    秘书处主要工作人员/

    列席嘉宾;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常务秘书长钟彬;

    中信证券房地产金融高级副总裁周芊

    会议议题:

    与会人员集中讨论了lt专委会章程gt、<机构设置与工作职能gt、<收费方式与管理办法gt、<会员权益与服务内容gt、<顾问委员名单gt、lt专家委员名单〉、<专委会标识释义gt、lt专委会成立大会方案gt,并达成一致意见;

    并就商业不动产基金筹备成立相关事宜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专委会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提出重要建设性意见。

    举

    《4月12日:商业不动产专委会成立大会》

    由中国首个商业地产高端培训和研究计划“清华大学CREO办公室“倡议发起,经过半年的积极筹备和推进,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商业不动产专业委员会(英文简称CCIEC)4月12日在北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

    来自清华大学\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央行和银监会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顾问出席大会或致信表示祝贺;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百货业协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商业网点管理建设联合会\亚洲购物中心协会\国际购物中心协会中国代表处等相关协会的领导也出席大会。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教授首先致辞,阐述了中国房地产正面临重大的转折期尤其是商业地产更是向国际化和资本化大步迈进,核心资源的稀缺性和资产价格的升值性,使中国的商业地产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持有性物业的比例将大大提升,无疑会改变中国商业地产的住宅化原罪和初级性错误,越来越接近零售业的规律和国际不动产的金融属性——此时成立商业不动产专委会可谓恰逢其时……

    清华大学CREO办公室首席专家,商业不动产专委会主任朱凌波在发言中,集中论述了专委会成立的核心宗旨就是秉持“开放\公正\高质\创新和实效“的工作原则,为中国商业地产全国性的投资商和区域成长型的主流开发商等领先型企标杆性项目提供高端和增值服务,全力推进中商业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招商和融资两大问题的循序渐进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通过与国内外权威的零售业相关协会和知名主力店商家广泛建合作联盟,最大化和高效地集合商家资源,为中国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和投资商搭建集约性的对接交易平台;同时积极与央行等金融监管部门特别是中信证券\花旗银行\东亚银行和农业

第廿四章:CCREC成立,推动行业进步(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